7月8日,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,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了来自日本、德国、美国等11个国家超过400家环保企业参展,集中展示了先进的环保科技、产品以及生态环境综合性解决方案。
在同期举行的多场论坛活动上,来自国内外的环保专家、行业龙头企业聚焦环境产业如何助力碳中和、“十四五”双碳目标如何布局等重点热点问题,展开头脑风暴。
展馆内,一台带有运送带的“大家伙”吸引了不少目光,机器内混凝土块、砖块、木块一边运转一边自动分类。
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这台“光选机”利用视觉和多维检测技术,精准识别物料特性,将垃圾从物料中筛分出来,可用于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、电子垃圾等处理分类。
本次成都环博会展出规模超过30000平米,同比增长15%,众多的环保新技术、新设备齐齐亮相。
展陈布置也进一步丰富,展会首次设立了成渝馆,旨在促进成渝两地环保企业相互交流;同时还新增了低碳馆,展现成都促进“碳达峰”、“碳中和”相关举措。
同期开幕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以“链接与重置:碳中和愿景下产业新势力”为主题,着力探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新动向。
从去年我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以来,各项政策对于碳中和的引导和布局力度不断加大,社会各界关注碳中和的热情也不断提升,大势所趋之下,生态环境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主动作为,不仅是应对社会变革的关键举措,也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。
论坛上,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表示,碳中和实际上是一场工业能源革命,关系到中国能否快速进入绿色发展通道,这也意味着,现在大部分的化石能源必须要被新能源替代。
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表示,理解“双碳目标”,最初大家的切入点,可能看到的是气候履约,但背后更重要的是国际产业竞争。在全球范围内,各个国家都在提出用“双碳”或是“碳中和”作为重要的拉动力形成新一代的产业革命。
目前,成都正积极抢抓“碳达峰碳中和”战略机遇,致力于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,初步谋划了以绿色氢都、成都低碳环保产业功能区、成都科学城等10个产业功能区为依托的产业生态圈总体布局,将重点发展新能源、储能、节能、资源综合利用、固碳等产业,加快建设碳中和产业体系。